<
    汉诺威号虽然是战列舰,还是吨位浪费大王,还养起来特别费劲,但唐文从未想过放弃它。

    近十万吨的战列舰啊,如果拿去给圣诞特快用掉实在是心疼,哪怕摆在大湾当摆设都好。

    当然这玩意弄回来肯定得通报一声,还不如提前给老张一个惊喜(吓)。

    在确认唐文没有开玩笑后,老张火速要到了汉诺威的基础数据慢慢研究,而唐文终于是应付了过去。

    之后登陆bbs扫了一眼网站后台,发帖数量正在大爆发。

    而这都是因为消息鱼龙混杂,顺序大概是:

    “times:本子驱逐舰与髪鸡巡洋舰作战并同归于尽”

    “太阳报:自5月击落友军军机后,又击沉一艘友军主力战舰!”

    “每日新闻:外务省发言人就误击事件致歉,并表示没有开战想法”

    “彭博社:多个地区进入紧急状态,髪鸡官方正在积极调查”

    “巴黎日报:科尔贝尔号为掩护带英军舰战沉,600名舰员全部牺牲”

    “abc:本子就误击事件再次致歉,并持续热线沟通,要求海上自卫队停止一切训练活动回港”

    一连串的消息传过来,大众了解的就是本子驱逐舰真“误击”了一条巡洋舰,并且前几个月还击落了一架飞机,有前科。

    至于科尔贝尔号已经退役、以及联合舰队、炮战等信息虽然也被报道出来,但别说大众,就连很多官员也不清楚里面的门道,只抓住了“重点”就慌慌张张地做出回应。

    进入后现代,一条导弹驱逐舰/巡洋舰的造价可不便宜,地位堪比以前的航母或者战列舰,损失一条都是极为肉痛。

    到处都有专家和官员出来发言,各种消息满天飞,很快就淹没了泰晤士报的初始报道。

    而洞察细节的人不是埋头寻找真相,就是没有发声渠道,根本无法传达理智的信号。

    一会有高卢斗士喊出来要复仇,嚷嚷着血债血偿,据说已经联系到了沉没的舰员遗孀,即将组织游行。

    一会儿有自称参战水兵爆料,敌人来自于几十年前,沉没的是四十年前的科尔贝尔号,联合舰队穿越时空鲨过来了。

    也有附近的海盗群体找到媒体,称那里现在全都是军舰和飞机,什么本子大战法鸡是混淆视听,真实目的为进攻富饶安宁的索马里做掩护。

    再过一会儿,租下真·科尔贝尔号的民间组织辟谣说巡洋舰没有沉没,还好好的在波尔多港口停着,一切都是带英的阴谋。

    各种乱七八糟的信息一齐涌入,在没有抖音拍现场怪的时代,人们只能靠猜测和公众人物的话判断发生了什么。

    而在唐文登陆bbs时,上面最火热的观点居然是世界大战又要开打了。

    这下就连唐文也坐不住了,总算理解老张为什么破防。

    别说网友,就连很多情报机构也在焦头烂额!

    事发时是老米的半夜,老爷们半夜爬起来紧急下令,让亚丁湾周围一切飞机和战舰赶到现场,然后使劲打电话问情况,下面的探员则忙着到处打探消息。

    苏伊士运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航道,几乎以一己之力联通了欧洲和世界,事发地点过于敏感,很难不认为这其中是否有针对运河的阴谋。

    一旦运河堵塞,不知道多少商船会延期,影响多少公司的股价,甚至给一大片地区带来物资紧缺。

    一提到运河,这下不止是参与了战斗的欧洲,全世界都坐不住了,飞机、舰船、潜艇都开始计划紧急调动。

    而完全懵掉的当事人本子,也顺带承受了巨大压力,首脑来不及听取下面的报告,犯了和外务省一样的错误,第二次对外道歉。

    这之后从带英传来的详细战报分析才传了回来,自卫队清点了所有军舰,发现一个不少,没有一条靠近过亚丁湾。

    科尔贝尔号?那不是都退役五年在海边卖门票嘛!

    等这份内容被委屈巴巴地呈到上层,连续道歉的首脑才傻了眼:

    科尔贝尔号在养老没沉,己方战舰也都点过名没少,那刚刚道歉了什么?

    外务省这才开始辟谣,但在已经发酵起来汹涌的舆论面前是那么无力。

    甚至媒体都开始鄙夷,你都道歉两次了还能反悔?

    晚上十一点,唐文一刻不停地刷着bbs,还登了几个国外网站,目瞪口呆地看着事情朝未曾设想的方向演化。

    他的本意是制造一起神秘事件,所有人都忙着去解密,而不是像现在一样阴谋论横飞、各种低级错误频出。

    甚至根据目前的新闻,参战的混编舰队被紧急撤离到最近的基地,没人去管海中的残骸。

    至于他认为应该马上披露出来的战场画面,也是一张图都没有流传出。

    世界果然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。

    罪魁祸首放心地关掉电脑,安然睡觉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很落后的工艺,我是说,现代海军早就淘汰了这种配方。”

    从伦敦飞来的舰炮专家站在拖船船顶,正好够到了南安普敦号舰首中弹的位置。

    作战的四条舰艇在猛烈的攻势下都挨了炮弹,但效果几乎等同于流弹,没有造成实质的伤害。

    被拉到最近的港口后,就有专家尝试对弹药进行鉴定。

    舰炮专家是专门请来的退休老人,水平可能不是最顶尖,但拥有很丰富的经验——在他的壮年时代接触过的全都是二战弹药,各国的配方在他看来都有独特的气息,很容易发现。

    “我有80%的把握确定这是来自于旧ijn的100毫米炮弹,他们在后期广泛应用,说不定还是库存的老货。”

    在专家旁边,是赶来的多方联合调查组,听到判断后表示认可,然后给出了一张照片,是正在开火的秋月号。

    “是秋月!”

    白发老专家一眼就认了出来,胶卷相机拍摄的照片非常清晰,而且是彩色,标志性的四座炮塔太好辨认了。

    “那么,这很可能确实是一起特殊事件。”

    同样年纪不小的法鸡调查员喃费尔南多喃了一句,眼睛晦涩莫名。

    他还有个身份,科尔贝尔号第二任舰长,58年就在科尔贝尔号上当水手。

    虽然事发突然,但留下的影像资料不少,他一眼就认出了那是科尔贝尔,而且是第一次接触时的样子。

    炮塔的开火频率、转速、电子设备布局也几乎完全相同。

    科尔贝尔号只建过一艘,而且就在波尔多的港口里,那么这一艘是哪里来的?

    “我想,我们需要去打捞残骸。”

    旁边的调查员赞同这个想法,只是有人问道:

    “那艘潜艇呢?要不要也调查,我推测他应该是想通过苏伊士运河,没准还能堵住。”

    “我认为这是个巧合。”

    费尔南多摇头说:

    “出现潜艇太正常了,而且它的指挥官肯定早就返航,不会自投罗网。”

    “现在,我只想知道那一艘科尔贝尔来自哪里。”